【院士系列讲堂35】第35场——设计引领城市,建筑记录时代
发布日期:2020-08-18
2020年8月12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承办,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协办的院士讲坛。第35场主题为“设计引领城市,建筑记录时代”,在深圳福田区点线世界6楼成功召开,讲座由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胡冬红副主任主持,本次院士讲坛进行了全程直播,共累计线上听众一万多人。
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胡冬红副主任主持
何镜堂,广东省东莞市人,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4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1965年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教育建筑专家委员会主任,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建国70周年“全国最美奋斗者”获得者。
他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探索出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设计1、2等奖100多项,在"建筑学报"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共培养博士、博士后八十余名。何镜堂曾先后受邀在哈佛大学、米兰理工大学、威尼斯建筑学院、奥克兰大学等以及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专业学术讲座。
他尤善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及建筑设计,带领学生主持设计了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家公祭主场所)、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社会影响巨大;他及团队多次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标,打破国家标志建筑设计由外国建筑师垄断的局面,提振了中国文化自信,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与时代的精神、引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讲座现场
何镜堂院士以公共建筑对城市品质的影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体系、近期建筑创新与创作实践等内容展开了演讲。
演讲现场
演讲现场
何镜堂院士表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更是城市赖以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城市标志性建筑也常常是城市一定历史阶段的缩影,是城市的名片和标志,更是城市重大事件记忆的载体。城市建筑的风格和品位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质、追求和发展。
讲座中,何院士阐述了建筑创作理论:“两观三性论”,就是建筑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融合。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何院士详细介绍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南海博物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济宁图书馆等建筑物的结构以及内在表现。
何院士的演讲中展现的建筑作品记录着这个时代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凝聚起国家和民族的共同记忆,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篇章。同时讲述出当代建筑师创作理念以及做人、做事、做学术的人生感悟。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