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湾区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高峰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19-09-02

      2019年8月27日,湾区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高峰论坛在深圳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与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联合主办,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应急管理学会承办,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Science Council)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 Program)核心项目-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Integrated Risk Governance Project)组织筹划,邀请了来自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内外风险与灾害科学、系统科学、保险业界、信息通讯技术、社会治理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联合国减灾领域、中国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开展研讨。来自应急管理、气象、教育、科研、规划设计、保险、房地产等行业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宋英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主持。

湾区自然灾害系统性风险高峰论坛合影留念

峰会主持人宋英杰(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林祥
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 、驻会副主席

      林祥书记表示:城市安全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等各方面可持续发展赖以存在的基石。深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创新发展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的风险防控和安全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基础和发展方向。今天的论坛以“灾害风险防范”和“韧性能力建设”为主题,邀请了诸多高层次的国际专家和代表,对研讨学习先进经验、集思广益拓宽城市韧性能力建设技术、加强防灾减灾和安全发展方面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大会能够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在安全可持续发展、防灾减灾科技及产业发展方面,打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局面,更加活跃地推动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的国际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活动。


杨金山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杨金山副局长表示,8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了深圳建设全球标杆城市的战略定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性目标。本次论坛是深圳贯彻落实党中央《意见》要求的积极行动,是深圳对标国际湾区,吸收借鉴国际防灾减灾治理先进经验的有效探索,也是深圳决心与国际组织、国际社会保持理念上一致和行动上协调的大胆尝试。
      杨金山副局长提出,自我国1989年开始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倡议以来,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绩斐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我们要“提升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加强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工作,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希望充分发挥本论坛的平台作用,不断扩大“政产学研”合作,推动深圳市应急产业发展,为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为深圳建设“两范”城市,提供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司马晓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

      司马晓院长指出,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物理网络和信息、金融等虚拟网络高速发展的影响,重要经济区域城市群,尤其是沿海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群所面临的区域性综合灾害风险显著增加,风险管理和灾害应对已经超越了单个城市的承受能力。因此,无论对于负责安全统筹管理的政府、负有安全规划和建造责任的规划、建筑和工程相关者,还是进行防灾技术开发、普及教育的科教工作者,跨区域的系统性灾害风险防范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八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深圳的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管理合作,充分体现了自十九大以来国家屡次强调的安全发展观。特区成立初期,深圳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今后,示范区时代的深圳,应当讲“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成本”。新时期,深圳要坚决贯彻国家战略部署,以大安全观驱动发展、保障发展,迎接一个崭新的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


阚凤敏  博士
联合国减灾署亚太办公室前主任

报告题目:《联合国减灾30年——回顾与展望》

      阚凤敏博士回顾了联合国减灾30年进程,并对今后15年减灾工作重点进行了展望。从1989年至今,联合国减灾30年来,对灾害的认识不断深化。
(1)灾害产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没法改变,但人为因素可以管控。
(2)灾害风险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一对孪生姐妹,有发展就可能产生灾害风险。
(3)减少灾害风险是长期工程,不是10年或20年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减少灾害风险成为联合国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减少灾害风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多方协调,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合作,进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可为政策制定、灾害管理、减灾教育培训、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作重要参考,更能为防灾减灾救灾作重要参考。 
(5)历史灾害损失并不能很好反映未来灾害风险趋势。如果一个国家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把风险治理作为一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在一些国家,因为灾害而失去财富的速度比创造财富的速度还快,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灾害管理的模式转变为风险管理的模式。联合国仙台减灾框架就是强调减少灾害风险为主,而不是减灾。这个框架有四个工作部分,第一是了解和理解风险;第二是加强风险治理;第三是要投资于减轻风险,推动风险效益和成本分析;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问责制度。


户田敏行  教授
日本爱知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缩减社区的跨行政区域的政策研究》

      户田敏行教授聚焦于缩减社会中的跨行政区域政策研究。缩减社会是人口不断减少的社会,有报告指出今后日本可能会消失的城市将有近900个,是整个日本市级以下行政级别的一半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会受阻,人口会过度集中在首都圈,带来越来越大的风险。这就要求每一个城市或者地方政府不能再单独考虑应对对策,要通过跨行政区的政策实现风险分散和经济社会一体化。在日本,地方政府间合作最多的项目是跟经济有关系的道路和观光,其次是消防和防灾。一些工业园区平常素无业务往来的企业,也会因为防灾相互熟悉和亲近。最后,户田敏行教授还介绍了防灾推进国民大会的情况。


夏军  院士
中国科学院

报告题目:《城市水灾害防御的系统方法研讨》

      夏军院士指出,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之所以易发洪涝灾害,是因为城市化破坏了水平衡。受城市化雨岛效应影响,北京市区每年的最大日降水量远高于郊区。随着湿地、草地变成硬质地面,城市蒸发蒸腾降低,土壤、池塘、河流、湖泊和湿地雨水储存能力也在下降,这些城市化的人类活动,是我们城市“看海”的本质原因。
      论坛上,夏军院士介绍了城市水循环系统再认识5.0版本UWCS(V5.0)及其在“长江经济带水循环变化及中下游典型城市群绿色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应用。他强调城市水循环系统是典型的多尺度系统,包括小尺度(LID,GI)、中尺度排水网络、灰色基础设施以及大尺度河流系统。最后夏院士建议,要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应对大的环境变化的系统性思维;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过程监测与监控;要推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应用理论方法与社会科学结合,使规划设计更合理;要强调项目全周期的运维能力;要加强城建、水务、环保、园林、高校与科研院所间“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提升城市水灾害综合防御与管理能力。


王和  博士
中国精算师协会副会长

报告题目:《风险认知的新时代》

     王和博士指出,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因果关系并驾驭因果问题,我们将开启一个风险认知乃至于风险管理的全新时代。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一是让我们拥有更加开放的技术来管理风险,给系统性风险管理以更大可能,让我们从过去相对静态的风险管理,迈向未来相对动态的风险管理时代;二是全面弘扬韧性管理理念,从自然韧性到社会韧性,从静态韧性到动态韧性,从工程韧性到生态韧性,本质是智慧管理;三是强调链性管理理念,生态链、产业链、供应链是未来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
     王和博士还指出,保险是城市韧性的一个核心要素。现在保险业已经全面导入韧性管理理念,将韧性作为风险评估和定价的因素,同时主动融入到社会韧性管理和服务体系当中。政府在建设韧性城市过程中也应该用好保险这个工具,由保险公司来推动灾害管理以及韧性管理的技术导入,并建立有效的分工协同机制。


王元鹏
深圳市中电数通智慧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报告题目:《智慧城市安全智脑》

     王元鹏先生从城市安全建设出发,聚焦于IT技术、企业商业化应用等角度,阐述安全智脑的概念架构,并列举龙岗消防管理信息系统、高力成智慧园区综合管理系统、上海打浦桥街道智慧消防管理、区县智慧应急大数据实战应用系统等安全智脑的实践成果与社会效应案例。安全智脑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将从基础安全建设走向智慧安全韧性城市;在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手打造“中国城市智慧安全风控平台”的基础上,打造智慧化风险管控与大数据应用生态链。


杜雁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深圳城市规划在风险防控中的回顾与挑战》

      杜雁副院长提出深圳已从“草根快速发展期” 进入到“高度复合的都市文明”时代,城市安全是保障所有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深圳存在被高度压缩而又可能集中爆发的系统风险。深圳的经济发展被高度压缩,城市建设被高度压缩,社会矛盾被高度压缩,当然承受的各种风险也是被高度压缩的。
      一个是自然环境引发的灾害,作为滨海城市,深圳海洋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二是土地紧缺下高密度城市化的伴生灾害。三是重大高风险区域的安全隐患,如高层建筑、地下空间、海上区域等难以实施有效救援的区域,成品油管道、LNG管道、城市燃气管道等危险设施隐患区域等。四是系统安全管理不善造成的风险事故,如火灾、地陷等。可以说,深圳和东京、纽约等风险管理先进城市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


李磊
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副台长

报告题目:《深圳气象与城市气象灾害防御》

      李磊副台长重点从深圳灾害性天气特征、深圳气象灾害防御、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三个方面做了演讲。深圳灾害性天气具有时段性,4到5月以强对流雷雨大风天气影响为主;5到6月以季风降水为主,俗称龙舟水;7到9月以台风影响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圳常住人口已经超过香港,投影到气候上也产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年均气温快速升高以及其他的一些变化,最终导致灾害性天气不确定性逐渐增加。李磊认为快速掌握实况、精准预警预报、信息高效发布、科学组织应对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四个关键。
      李磊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信息的个性化越来越强,对气象信息时、空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但气象预报是一门预测科学,大气混沌特性决定了气象预报存在上限,很难100%准确,气象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能力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发展科技,更好地把握灾害性天气的规律,提升灾害预警预报精准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气象科普,让公众正确认识气象预测的不足,建立“防范意识”,加强“自救意识”。


时凯  博士
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应急环水事业部总经理

报告题目:《中国电科在防灾减灾&应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时凯博士介绍了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的情况及其在防灾减灾与应急领域的相关工作,并说明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中电科未来将基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公共安全感知体系的先建先行;加强服务深圳市大应急体系的规划建设,推动防灾减灾和应急形成合力;同时将加强与相关领域同行间的联合科技创新,共建共享专家智库,以科技强安。


袁勇民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控部总经理

报告题目:《平安产险防灾减灾创新实践》

      袁勇民总经理介绍了中国平安在防灾减灾领域,如事前风险防范、事后应急救援、地震紧急疏散、消费互联网等方面的一些创新,同时指出我们要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保险公司更大的作用是在事前风险防范,所以保险能发挥重要的社会管理职能。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公司已经活跃在防灾减灾的各个层面,包括标准的制定,为客户为企业做各种的查勘培训检测等。保险也应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社会抗风险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力量。


谦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执行主任

报告题目:《未来地球与未来世界——应对新常态下的灾害风险研究进展与挑战》

     叶谦教授指出国际综合风险防范项目的核心任务,一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并引入到中国,第二要把中国的先进经验和思路介绍到国际上去。经过60年的科技发展和联合国减灾30年的工作,实际上灾害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具体表现在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都在上升。说明人类的发展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的重大影响,让现在的地球难以承受,在很多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球安全边界,它反过来也对我们的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未来,防灾减灾领域要强调用复杂系统思维来分析问题,多学科融合,多时空尺度融合;要善用信息通讯系统决策,最重要的一点,提高韧性能力建设,当前全球已经是人类占绝对主导地位,我们遇到的风险越来越大,减少灾害风险的需求也非常明显,需要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风险防范。


西堀喜久夫  名誉教授
日本爱知大学

报告题目:《防灾减灾和社会资本》

      西堀喜久夫先生从防灾减灾和社会资本的关系角度对日本进行了全面回顾。他提出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关系,防灾和减灾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怎么把灾害降到最低点。应从社会成本角度考虑把灾害降到什么程度。以前认为减灾是把灾害降为零,这是不可能的,也是社会成本所不能接受的。


李银鹏  研究员
新西兰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所

报告题目:《构建综合风险防范的数学基础、分析方法与模拟模型初探》

      李银鹏研究员以系统科学为基础构建了“制度-社会-地球-经济-技术(ISEET)”系统风险防范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风险与系统临界点的关系,就是在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一个小的扰动,会产生系统状态的变化。系统状态变化可能就会引起灾难,自然系统发生变化,没有人就是自然性状态变化,有人就可能产生灾难。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风险时,可以通过ISEET框架中各子系统的状态的转变,涌现性的出现,即制度、社会、经济、和技术系统的创新,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风险。


翟国方  教授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城市灾害风险及其规划应对——我国韧性城市规划研究现状与展望》

      翟国方教授提出提升城市韧性不仅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还能确保城市功能在灾时正常运行,以及城市灾后的快速恢复重建。我国韧性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规划实践需求愈来愈大,但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严重滞后于实践需求,相关规划人才严重不足。
      未来应拓展学术交流,强化各层次规划中韧性理念的融入,尤其要搭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大潮,积极参与“韧性城乡”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要加强我国韧性城市理论研究,尤其是城市韧性评估方法研究。


峰会对话

       本次论坛结束后,于8月28日-8月30日召开为期三天的“灾害风险综合防范与韧性能力建设”讲习研讨班。


                 


+ 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