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系列讲堂30】第30场——可穿戴智能传感与精准医疗及健康
发布日期:2019-12-28
2019年12月25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承办,深圳市卫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协办的高层次人才知识更新系列院士专家讲座。第30场主题为“可穿戴智能传感与精准医疗及健康”,在深圳福田区点线世界6楼成功召开,参加本次讲座的各行业专家人才约120人,讲座由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副会长杨发山主持。
张学记教授,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精准医疗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东京大学特聘教授, 301医院临床生化部副主任,中组部国家人才评审巡察小组组长。
1989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94年于武汉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1999年分别为斯洛文尼亚国立化学研究所、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化学传感器中心、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9年起,历任(美国)世界精密仪器公司研究员、化学部部长、副总、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USF兼职教授。2009年回国组建实验室。现任《American 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s》主编,《Frontiers in Bioscience》副主编,《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副主编及《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Chinese Edition)》,《Sensors》等21个国际期刊编委。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询委员会委员,评委,科技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评委,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中国化学会理事, 国际华人自由基生物及医学学会主席, 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理事,中国自由基生物学与自由基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近年来,主持或参与美国NIH、NSF、NASA、国防部,北约,能源部和欧洲宇航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仪器研发专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已在国际一流刊物Chemical Reviews, J. Am. Chem. Soc.,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Chem. Sci., Anal. Chem等发表论文近500篇,专利100余项,分别在Elsevier、Springer、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英文专著8部,研究工作被引16000多次。已有30余项技术产业化,创建了10个高科技公司,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分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或专题学术报告100多次。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首都劳动奖章;获中国杰出工程师奖;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当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讲座现场
张学记院士结合个人经验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智能生物传感技术在生物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详细介绍了生物传感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分析化学中的研究进展。阐释了5G通信、生物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融合发展趋势。展望了智能生物传感的发展前景。
演讲现场
演讲现场
张院士指出精准医疗相对于传统医疗更具针对性。个性化诊断、个性化治疗、健康管理是精准医疗的三大要素,其中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保证。
张院士表示生物传感是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主要以需求为牵引,汇集众多学科,双向互动同步发展。5G通信、生物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大数据融合发展为智能生物传感器。智能生物传感器主要功能在于智能诊断、大数据处理和自学习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管理、国家安全等方面。智能生物传感是智能医疗的前提,通过精准诊断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医疗效率,还可降低不合理医疗造成的高昂费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张院士列举了智能可消化传感器、智能传感眼镜、智能可植入式传感器和智能识别生物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张院士在讲座中展望未来智能生物传感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展分子识别工具,提出新的标记与信号提取方法;第二阶段瞄准生命健康检测传感技术;第三阶段开发出一批可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智能生物传感设备,最终将智能传感技术用于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慢性病的健康监测。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
颁发论坛纪念证书
+ 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阅读:
- 上一篇: 【院士系列讲堂12】一带一路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 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