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系列讲堂36】第36场——新时代中国大坝的发展与展望

发布日期:2020-09-29

       2020年9月17日,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办,深圳市专家人才联合会承办,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院士讲坛。第36场主题为“新时代中国大坝的发展与展望”,在深圳福田区点线世界6楼成功召开,讲座由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主持,本次院士讲坛进行了全程直播,共累计线上听众一万多人。

深圳大学李清泉校长主持

马洪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

      马洪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原总工程师、高级顾问,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水利水电建设领域技术领军人。主持和参加建设了鲁布革、广蓄、小浪底、三峡、小湾、糯扎渡等大型水电工程30余座,以及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电力公司科技攻关等数十项重大科技项目,在高坝建设、地下工程、高坝通航等领域解决了诸多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9项。获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讲座现场

       马洪琪院士从介绍高拱坝、高土石坝、碾压混凝土坝和堆石混凝土坝等不同类型的坝展开了演讲。

演讲现场

演讲现场

      马洪琪院士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水电事业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坝工技术取得多项突破。现在中国水电已进入新时代,拱坝、土石坝、碾压混凝土坝技术已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马院士结合他参与的许多重要水电工程,围绕多种坝体分类讲解了我国坝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首先,马院士详细介绍了世界首座300米级拱坝——小湾拱坝。从宽河谷、超大水推力特高拱坝安全控制、特高拱坝温控防裂、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超高工程边坡安全控制、高地应力坝基卸荷松弛控制和特高拱坝抗震安全等五个方面深入解析了小湾水电站特高拱坝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小湾水电站引领了我国乃至世界拱坝建设的发展。核心技术在高拱坝工程中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讲座中,马院士阐述了高土石坝、碾压混凝土坝和中国发明新坝型——堆石混凝土坝。其中,土石坝对基础的适应性强,抗震能力高,造价低,是应用最广泛的坝型;碾压混凝土坝具有施工快速、成本低的优势;堆石混凝土坝是我国清华大学发明的新型混凝土坝型,工艺简单,施工快速,综合造价低,节能环保,堆石混凝土坝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最后,马院士对未来水电工程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了分析,我国未来水电工程发展应充分贯彻“运筹设计、智能建设、智慧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新思想。坝工技术要坚持“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智慧互联”原则,以大数据为基础,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与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环节深度融合。
      我们知道长期在水利水电工程第一线工作不容易,而马院士的足迹留在了鲁布革、广蓄、小浪底、三峡、小湾、糯扎渡等大型水电工地上,在高坝建设、地下工程、高坝通航等领域解决了诸多世界级技术难题,为我国坝工领域的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现场互动

现场互动


+ 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阅读: